首頁 > 成人情緒認知
王淳慧心理師來跟展立的朋友們聊聊什麼是「倦怠感」?以及若我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,應該要怎麼處理呢?
壓力反應的反覆啟動會對身體和大腦造成壓力。 當代醫學將焦慮歸入精神障礙,開出神經活性藥物。 但另 一種觀點正在出現——「焦慮本質上是一種身體狀態」,其根源是新陳代謝。
蘇心來跟大家聊聊如何有效且善意的與人溝通,掌握四大技巧後,在日常生活中運用,增進人際關係的品質吧~
焦慮是如何傳染的,你能對它做什麼?
腸道含有約40萬億個微生物,是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。 透過迷走神經與大腦溝通,調節荷爾蒙,影響炎症,腸道會影響心理健康,更具體地說,個體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組成可以調節精神狀態和焦慮。
人類依靠五種感官來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,包括理解我們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。但如果您無法使用自己的感官呢?盲人或聾人如何組織感官線索並產生情緒反應?
緊張通常在身體上表現為肌肉的緊繃或僵硬,這種緊張可能非常痛苦,有時會嚴重限制你的行動能力。但緊張的肌肉觸也可能很柔軟,感覺像慢性痙攣或痙攣。
「不要那麼敏感、你想得太多了、你太在乎了」似乎經常聽到別人這樣對你說嗎?或是你經常發現自己很容易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,在腦子裡重複一個場景好幾天,並深深地反芻感受自己和其他人的情緒?覺得其他人怎麼會如
睡眠……這是一個如此簡單、自然的過程。就像飲食和呼吸一樣,它似乎是與生俱來的,應該很容易達到….吧?還記得上次您一躺下就呼呼大睡是何時嗎?好羨慕小朋友都可以眼睛閉上到哪都能睡著?
還記得你上次拿起筆在紙張上紀錄心情是什麼時候嗎?是⋯很久以前小學老師要求你寫小日記嗎?
越來越多的治療師這樣認為沈浸在大自然中,開放自我和治癒的過程會更容易,並將他們的服務轉移到戶外。 學者Alice Wright和Emma Winterschladen探討了什麼是「生態療法」,以及課程
即將進入晝短夜長的秋冬之際,你是不是也會莫名的心情低落、嚴重時甚至憂鬱的狀態會更加劇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