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意溝通的對話技巧有哪些? |台北婚姻關係諮商|台北婚姻諮詢推薦
蘇心來跟大家聊聊如何有效且善意的與人溝通,掌握四大技巧後,在日常生活中運用,增進人際關係的品質吧~
《善意溝通的對話練習》
你是否觀察過自己與他人互動狀態呢?
是平順地開展對話達成和諧地溝通,
抑或是講沒兩句就彼此氣噗噗停止對話。
尤其是面對親近的對象,明明是想要好好建立關係,卻往往總是進入爭執,而爭執的最後常常已經偏離主題,陷入態度上的糾結(例:你這麼大聲幹嘛、你態度為何這麼差!)
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,會有許多自動化的思考,這是大腦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,快速無意識的反應,而這樣的自然反應,往往不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。當發生在與人的對話中,一旦不小心進入習慣的回應模式,就常常引起負向的情緒,也破壞彼此的關係。
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˙盧森堡博士(Marshall B. Rosenberg),發展的「非暴力溝通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)」中提及有效的情緒溝通四大關鍵因素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。
以下針對四種因素進一步說明。
1️⃣觀察:不帶任何評論的提出你所觀察到的事實。
通常我們對於他人的行為或言語很容易進入一種道德判斷或評論。然而評論通常是帶有貶義,對方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,並因此產生防衛。(你也可以想像,通常人是可以理解自己犯錯的,但是在遇到別人的指責時,隨之而來的通常是羞愧或是不悅,人便會開始自我保護)當抗拒一產生,耳朵通常就關上,開始出現積極(爭辯)或消極(忽略)的對抗。只說觀察或描述具體行為時,比較不容易刺激對方產生防衛。
✅觀察與❌評論
我覺得你每次都忽略我,你根本不在意我(❌)
當我表達我的感受時,你沒有回應我(✅)
你花好少時間陪伴我(❌)
你這週有兩天沒有在我們約定好的時間回家(✅)

2️⃣感受(情緒):清楚明確地表達因為事件產生的感受,而非意見或想法。
當我們經歷事件時,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不同的情緒,然而通常我們以為自己在說的感受,但其實往往還是在說想法,想法便是一種帶有個人價值觀點的評論。用情緒的字眼描述,是在幫助對方理解到你的心情。因此,如何正確辨識與表達需要,將會使對方更清楚理解你現在的狀況,有助於去釐清如何做出適當回應。

✅感受與❌想法
我覺得你不愛我了(❌)
你忘記了我們的結婚紀念日,我很難過(✅)
我感覺你在意別人比在意我更多(❌)
當你不願意幫我時,我感覺很失望(✅)
3️⃣需要:解釋情緒感受背後的「需要/價值」,而非控訴。
在每個情緒感受下,都有我們所謂的「需要」(尊重、安全、支持、信任、肯定等)存在,然而這些需要卻往往被隱藏了,覆之而上的常是對於別人行為的「批評」,數落別人做錯的、沒做到的。
在華人文化中被推崇的美德:謙虛,常常讓我們認為好像表達需要就是貪心的表現,往往容易造成一個狀況:壓抑。然而需求是我們生命的驅力,不會因壓抑而消失,當需求無法經由正常的管道獲得滿足,便會轉由透過扭曲的方式呈現,拼命去獲得。
我生病了你還讓我一個人在家你很過分(✅)
我需要你的陪伴(❌)

4️⃣請求(期望):主動提出明確的請求,而非要求(命令)。
請求是向對方提出滿足我們需要的策略,需要具體明確地說出我們想要的。
如在需求所述,我們常常很難表達需求,那便很難明確說出自己的請求,在請求的表述中,往往是模糊的,或是帶有命令,如果別人不從,反而會更加生氣,但請想想,在關係的建立上,相信我們都是希望對方的行為是出於真心,而不是一種基於恐懼、害怕或內疚等所產生的"配合"。
你不要一到假日只想往外跑(❌)
你可不可以這週末陪我一起去參加活動(✅)
當然,這樣的溝通不是在保證他人一定就能完全迎合自己的期待,但是當善的對話出現,我們會更容易與人建立連結,有助於衝突的解決,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。
誠如開頭所述,我們常常會有許多自動化思考,在學習新的溝通語言時,將舊有的習慣替換,是需要很多刻意練習的過程,開始從有意識地覺察自己,建立良善的「心」關係吧!
